目前物联网生态链主要涉及感知层、传感层和应用层,就物联网技术本身在我国的发展而言,感知层重点需要解决传感器的微型化、低成本化;传感层在工业领域重点要解决无线传感技术的实时性问题;应用层上,严格来说还处于概念阶段,缺少真正让人耳目一新的案例,以及能带动产业发展的应用出现。
制造业中物联网的主要应用模式包括:物流的追溯管理、工程机械的实时状态监测、汽车的车联网;机床行业的机械加工与状态监测的一体化智能互联;装配行业如汽车发动机、航空发动机的实时状态监测以及装配过程中的物流配送管理;流程工业如有色冶炼轧制过程的实时监控与数据分析等。
我国在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依然处于探索阶段,在ICT产业整体快速发展的时代,与技术、应用、模式创新层出不穷的移动互联网等产业相比,物联网当前的发展则显得较为缓慢,主要原因在以下几个方面:
物联网产业整体集中度低,产业链长且分散。每个产业环节都有众多的中小企业或者少数大企业,但不能够凝聚形成发展合力。产业集中度低且进入门槛低,导致市场表面繁荣但未能形成规模效益,政府和企业虽大量投入但产出不明显,物联网应用成本居高不下。
产业整体技术还有待提高,在传感器、RFID、M2M、标识解析、工业控制等特定技术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并不多,物联网通用架构、数据与语义、标识和安全等基础技术方面的标准缺失,阻碍了物联网技术的规模化普及和应用。没有规模化的应用就无法带动产业化水平的真正提升,部分技术仅仅停留在实验室层面、仿真层面,不能真正通过产品化发挥作用和创造价值。比如基于传感器和传感网的应用,部分高端传感器进口价格昂贵,现阶段不可能进行规模化应用,而国内的传感器或者生产能力不具备,或者精度达不到应用要求。
行业定制化应用水平低,工业领域各行业需求的差异性要求企业需要深入了解行业特点、明确行业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为行业进行定制性的设备研发和软件开发,一定程度上增大了企业研发的难度。同时,行业的差异性也带来了标准化的难度增大,产品无法实现有效互通。感知层面,各个行业需要感知的对象不同,需要采集的物理世界信息不同,造成了传感器的差异。信息处理层面,各行业的基础信息不同,需要分析和决策的内容不同。
物联网标准体系的逐渐形成。将呈现从成熟应用方案提炼形成行业标准,以行业标准带动关键技术标准,逐步演进形成标准体系的趋势。物联网涵盖众多技术、众多行业,很难制定一套普适性的统一标准,因此物联网产业标准将是一个涵盖面很广的标准体系,并随着市场的逐渐发展不断完善。在物联网产业发展过程中,单一技术的先进性并不一定保证其标准一定具有活力和生命力,标准的开放性和所面对的市场的大小是其持续下去的关键和核心问题。随着物联网应用的逐步扩展和市场的成熟,哪一个应用占有的市场份额更大,该应用所衍生出来的相关标准将更有可能成为被广泛接受的事实标准。
通用性强的物联网技术平台将出现。移动设备、嵌入式设备、互联网服务平台将成为主流,大的公共平台、共性技术平台会出现,具体表现在支持不同设备接口、不同互联协议、可集成多种服务。而这样的技术平台很难由一个单独的企业完全独立完成,一个技术成熟、服务完善、产品类型众多、应用界面友好的应用平台,将是由设备提供商、技术方案商、运营商、服务商协同合作的结果。
物联网的创新商业模式将由技术与人的行为模式充分结合而产生。物联网将机器、人、社会的行动都互联在一起,新的商业模式出现将是把物联网相关技术与人的行为模式充分结合的结果。中国人具有逻辑理性和艺术灵活性兼具的个性行为特质,物联网领域在中国一定可以产生创新与价值兼备的商业模式。
对于企业而言,未来在数据的存储与管理会面临难题,制造业目前的信息系统已经累积了大量的数据,由于没有明确的应用场景和需求,使得这些数据没有得到充分地应用,没有变成真正能给企业带来价值增值,物联网应用深入之后,数据的存储与管理会变得更加复杂。最后企业最核心的问题是要明确需求,找到好的应用场景来给企业带来实际效益,而不能只是停留在概念认知阶段的形式主义。